第(3/3)页 可这还不够,因为这段时间清理的京官数量太多了。 于是,又从正史的史料中寻找记载能力和品行俱佳者予以任用。 比如张煌言、堵胤锡、陈子龙、宋应星、王徵、方以智、阎应元、孙云球等等。 为了保障这些人才在来往京师途中的安全,沈浪甚至派出锦衣卫精锐暗中护送,一直要将他们安全的送到京师。 沈浪这般重视,是因为这些人才涉及到的领域包含政治、军事、科学、思想等等,都是眼下大明急需的宝贵人才。 著名的明清史学家顾诚先生就评价,南明史上最杰出的两位政治家,非张煌言和堵胤锡莫属。 这两人是一流的,而被人所熟知并称赞的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之流,不过二三流,根本不能与这两人相提并论。 沈浪也基本赞同这个观点。 不是说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这些人不好,他们对大明的忠诚天地可鉴。 但是他们的个人能力与他们身处的地位却不相匹配,算不上能臣,甚至是有些迂腐。 他们若掌握太大的权利,反而不是一件好事,而此类人还有不少,比如黄道周、刘宗周、苏观生等。 所以,他们都没有再出现在崇祯重用的名单上。 此时的张煌言,虽然两年前已经中了举人,并且文武兼备,但如今还是白身,沈浪准备将他吸收进入勇卫营,还有正史中一战成名的阎应元。 堵胤锡此时是正四品的黄州兵备道,但也不足以发挥出他的才能。 崇祯和沈浪商量之后,准备让他任兵部左侍郎,正三品,协助京营提督王承恩训练改组后的京营。 陈子龙是著名编辑,曾主编巨著《皇明经世文编》,删改徐光启《农政全书》并定稿,这两部巨著都具有很重要的史学价值。 沈浪推举他为《明报》的总编辑,太子朱慈烺挂个副总编,以他更现代的眼光帮助陈子龙将《明报》办得更好。 而宋应星、王徵、方以智、孙云球等科技人才。 除了孙云球因为年龄小,需要让他继续进修之外,其他已经可以独挡一面的人,全部纳入新成立的科学院,为大明的科技发展添砖加瓦。 科学院的成立,沈浪和崇祯都投注了巨大的精力。 首辅蒋德璟被任命为院长,因为他本身就博学强识,对西学接受度比较高,而且自身动手能力也很强,具备一个院长的学识。 同时,他为人秉公持正,荐贤用能,有身为一个院长的品行。 再加上他又善于管理,资历完全足够,院长职位暂时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 当然,还有太子朱慈烺和沈浪两个副院长辅助他。 这样一番安排,算是把能用的人才都人尽其用,集中力量干大事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