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武英二字则是取自武英殿,以示沈浪的英武冠绝天下。 而吴三桂和周遇吉二人,周遇吉能够封爵,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异议,一是他的忠贞,二是他的功劳。 至于吴三桂,不管是功劳还是资历,都不比周遇吉差。 特别是这段时间,关宁军听命行事,确实立了不小功劳,值得褒奖。 甚至在资历上,吴三桂还要更胜周遇吉一筹。 但是在忠贞上,却不如周遇吉赤胆忠心,行事往往先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甚至前阵子他本人还当着崇祯的面承认了此事,并表示了悔过,至于是否真心,还不得而知。 不过崇祯既然选择了原谅,那就不能再以之前之事对他有所区别对待。 若是在此刻加封周遇吉,而没有加封他,他肯定会心生芥蒂。 既然打算继续用他,制造这样的隔阂没有任何意义。 水至清则无鱼,何况如今的大明本就不是一个清平时期,想要每个人都对他崇祯忠贞不二,那是不可能的。 不管吴三桂还是不是以前那个精致利己主义者,只要你有才能,而且能够为我所用,也并非不可接受。 而且他在之前那种情况下都没敢做出违逆之事,以后应该更不敢了。 吴三桂的封号是平西伯,还是沿用正史中对他的加封封号。 而周遇吉的封号是宁武伯,则是因为纪念他在正史中战死于宁武关而取的。 这两个封号,当事人都不知道还有这层含义。 而崇祯继续沿用包含正史一些事件的封号,目的是想让自己记住,虽然正史中的那些事情不会再发生,但自己却不能忘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何况这还是与大明息息相关的历史。 在加封了三个爵位之后,崇祯又进行了大量的人事任命,以填充那些空出来的职位。 当然,这些任命不是任性施为的,而是综合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斟酌之后慎重决定的。 电讯司对京师官员的监听,不仅仅是发现了那些贪赃枉法之辈,也探知到了一些忠诚,且有能力的官员。 他们中的一些人,有的因为被打压,郁郁不得志,被发配到一些没什么职权的部门任职。 还有的,直接被排挤出了京师。 更有甚者,被押入大牢甚至是已经迫害致死。 崇祯自然要还他们一个公道,活着的提拔任用,已经死去的为他们平反昭雪,优先任用其族中优秀子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