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章-《定秦曲》
第(2/3)页
……
许逊,字敬之,晋代著名道士,江西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人,祖籍汝南,其父许肃于东汉末年率家避战乱迁居南昌,吴赤乌二年许逊出生于南昌县益塘坡。
而从其字号而言,许逊有可能一开始是天师道的信徒。
晋太康元年举孝廉,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许天师、许真君。道教著名人物,净明道尊奉的祖师,中国民间信仰的神仙。
传说许逊斩蛟龙治水,受历代朝廷嘉许和百姓爱戴,誉为神功妙济真君、忠孝神仙。
相传著有《灵剑子》等道教经典。据道书记载,少以射猎为业,一日入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舔其崽而死。
许逊怆然感悟,折弩而归,始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闻豫章人吴猛得术士丁义神方,乃拜大洞君吴猛为师,传三清法要。
他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修炼法术。二十岁举为孝廉,屡荐不就。二十九岁拜西安大洞君吴猛学道,尽得秘传。三十六岁时与文学家郭璞结伴遍访名山胜地,最后选择南昌西郊的逍遥山隐居,只求修炼,不愿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乡里,深为乡人尊敬。
直至西晋太康元年四十二岁时,因朝廷屡加礼命,难于推辞,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阳县令。
许逊到了旌阳,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近贤远奸,实行了许多利国济民措施。有一年,旌阳大水为患,低田颗粒无收,许逊让大批农民到官府田里耕种,以工代税,使灾民获得解救。当时瘟疫流行,许逊便用自己学得的药方救治,药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那时旌阳传唱一民谣:“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盛赞许逊的功德。邻县民众纷纷前来归附,旌阳人户大增。许逊在旌阳十年,居官清廉,政绩卓著,被人们亲切称为“许旌阳”。
太熙元年,鉴于晋室将有大乱,料知国事不可为,许逊挂冠东归。启程时,送者蔽野;有的为他建生祠、画神像,终年祭祀;有的千里跟随来到西山,聚族而居,与许逊为伴,都改姓许,人称“许家营”。
许真君东归后,时逢彭蠡湖蛟龙为害,水灾连年,许祖率领众弟子,足迹踏遍湖区各地。他不仅为豫章治水,还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斩妖除魔,消除水患,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许逊隐居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创办道院,名太极观,额曰“净明真境”,立净明道派。其宗旨为“净明忠孝”。
传说许逊活到一百三十六岁,于东晋宁康二年八月初一日合家四十二人一齐飞天成仙,世人尊奉他为“许仙”。东晋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德,将旌阳县改名德阳县。
后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许仙祠,在南昌铁柱宫建旌阳祠,并受历代王朝赐匾表彰,宋王安石撰写《许旌阳祠记》。
……
而“符箓派”最为擅长的道教仪式就是斋醮,又被称为斋醮科仪。
斋原意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诚。道收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的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后为“专道”、“乐道”、“合道”,即为“修道”,此为修斋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教,重视修斋,并制定了一整套斋法。
各种斋法有着不同的意义,如金篆斋“上消天灾,保镇帝王,玉篆斋“救度人民,请福谢过”,黄篆斋“下拔地狱九幽之苦”等等。
现全真派道士,仍保持食素。正一派道观在初一、十五或其它宗教节日,均要素食,等等。都是在持斋以奉道。
醮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说文》曰其一为冠娶二为祭祀。道教继承并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