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定秦曲》
第(3/3)页
三眼铳是中国古代一种短火器,使用铁或粗钢浇注而成。外形为三根竹节状单铳联装,每个铳管外侧都有个小孔。使用时在铳管内添加火药,最后装填钢球或者铸铁块、碎铁砂等,在小孔处添加火帽,使用时将火帽朝石头等射台敲击,引爆装填火药将弹丸射出去,三个铳管可轮番射击。在三眼铳的尾部留有柄座,安装有长度不等的木杆用以握持,保障射手安全。
三眼铳在明代常见,但是射程近,比不了弓弩;再次装填度太慢。由于上述原因,三眼铳并没有多大的展前景被遗忘。
后世认为三眼铳的使用方法如下:(马上)步兵的三眼枪每铳只著铅子一个,在八十步内平放射;明朝骑兵的三眼枪由于马上射命中率低,为了提高命中率,有时用的是散弹“每铳著铅子二、三个”,在三四十步内射,但马上步兵一般都会下马结阵放三眼枪,如果来不及下马,就各按队伍条为长营轮番更打且战且行,有进无退。三眼枪若单独使用时是连的;与鸟枪配合时,有时为了弥补鸟枪火力弱的缺点,是齐三弹的,有时为了加大近距离的杀伤效果,每铳管用二三个铅子。
三眼枪可根据战场情况选择是否将三条引线并在一起,连还是齐。(很多人虽知道三眼枪可连、齐三弹,但却没想过三眼枪在什麽情况下连、齐三弹。)每队造十五人为三眼铳手,四人为大炮手。火炮故虏人所忌,然今习闻而巧避,每见放了,却才装药,虏便突来冲屣,故必十五人为三叠,便递入药,可以接放。又多用纸爆,先后混之。此引申前人之法,亦多方误敌之意也。(在明初,有些敌人在临战时伏在地上听声,等明军的铳响过之后,便跃起突阵。因此,明军开枪前后,会在附近连放三五个爆竹,真真假假,使敌人无所适从。)
三眼铳近身作战可参考‘夹刀棍、大棒’。第六。校刀棍正所以比敌马讨一寸便益之物也,俱用大棍。教师之法,一打一戳,余皆花法也。只专刺马腹、人喉、马眼、人面。听中军竖红高招,刀棍手俱集中军听候,亦照前备二项木棍。听擂鼓,骑马飞驰,向短根戳一下,即戳马眼、马腹也。次将长棍截一下,即戳贼喉、面也。先将锋炭染黑,或以灰刷白,中者为止。务要戳入重,拔出,不然不得戳第二下也。第七。校大棒听中军立起蓝高招,各棒手俱集听候。每队备短枝一根,长一尺,长枝一根,长四尺。禀安讫。兵以六人为列,听擂鼓,飞跑向前,一齐打去。先打短一下,如打马脚同。又高打长棍一下,如打马头同。赏罚例与刀棍同。
而明朝虽然早就有了三眼铳,但是从相应的历史记载而言,三眼铳在明朝后期之前,也就是后金崛起之前,并不受到重视:
万历二十三年,“三眼枪”配辽东。
《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二十三年三月庚子:“工部覆蓟辽总督孙矿、抚按李化龙、宋兴祖所请,戊字库旧贮盔甲、弓箭、撒袋及京库旧贮三眼枪快枪,合行量给,以济军兴,他边镇不得援以为例从之。”
然而,即使如此,辽军在万历二十年之后几年,“三眼枪”的使用也不普及,包括李如松征朝鲜时,出征辽军的火器使用就非常少。
《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四十六年五月庚寅:“锦衣卫镇抚周仁卿陈破虏在用火器:昔从提督李如松征倭,见辽兵归阵止携弓箭、短刀,未谙火器之用。请给敕谕浙江巡抚,容职往彼处挑选各营火器手精兵三千员名,各带鸟嘴铳、三眼枪等件,借府州县未解钱粮为安家盔甲等费。”辽东地区开始较大规模使用“三眼枪”当在万历末女真人崛起之后——《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十六年六月癸亥:“兵、工二部议:以库贮盔甲并铜铁大小佛郎机、大将军、虎蹲炮、三眼枪、鸟铳、火箭等项,委官挑选演试,解赴辽左。”
至天启朝,“三眼枪”的制造和使用规模才开始扩大。
《明熹宗宝训》记载:天启四年八月戊申:“谕督师辅臣孙承宗:佛朗机二十副,内提炮八十个、三眼铁铳五百杆。”
《明熹宗实录》天启六年三月丁未:“圣谕:……简得军前灭虏应用神器等件钱粮:头号熕三位,二号九位,九边神炮二百位,虎蹲神炮二百位,头号佛即机一百位,二号佛郎机一百位,铁涌珠炮一百杆,铁连珠炮一百杆,铁三眼铳一千杆,各随用什物全火药二万斤。”《明熹宗实录》天启七年二月乙巳大学士黄立极等题:“……二号佛郎机二十位,三眼铁铳五百杆,随用提炮什物全盔五百顶。”
至崇祯朝,“三眼枪”的制造和使用规模越来越大。
《崇祯长编》记载:崇祯二年二月戊戌:“大同巡抚张宗衡疏言:时道臣宋统殷造红彝大炮一门,外臣6续督造精好三眼抢一千余杆。”《崇祯长编》崇祯二年十月:“大同巡抚张宗衡疏言:臣请鸟铳五千杆,又臣新造三眼枪五千杆。”最后三眼枪替代了快枪、神机枪等单管铳,成为主战火器。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