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被曲解的事情(上)-《定秦曲》


    第(3/3)页

    4:地宫埋“水银”之谜?

    这个谜团事实上已经得到了解答: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后世现代科技的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

    经过反复测试,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

    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然而,这么一来,有些事情的描述却变得很有意思了。

    《史记?高祖本纪》、《汉书?卷一?高帝纪第一上》、《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记载,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

    《汉书?刘向传》记载,有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结果有一只羊掉入地洞中,小孩子打着火把到地洞中去寻找,不料竟然走进了秦陵地宫,引大火,将秦始皇的棺椁烧掉了。

    对《汉书》所记,《水经注?渭水》也作了补充:“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

    新莽末年,赤眉军盗掘秦始皇陵,将掘出的葬具、铜椁熔化掉,以取铜材。

    魏晋时期,后赵统治者石虎又盗掘秦陵。

    唐代末年,黄巢攻入关中,秦始皇陵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破坏。黄巢盗秦陵一事历代都有传说,明人都穆《骊山记》云:“始皇陵内城周五里,旧有四门,外城周二十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邱并峙,人日:此南门也。右门石枢犹露土中,陵高可四丈,项羽、黄巢皆尝之。老人云:始皇葬山中,此特其虚冢耳。”

    都穆《骊山记》中所记黄巢盗秦陵的事情,在新、旧《唐书》均不见记载,所以,不少学者对其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五代时军阀温韬以筹军饷为名,再次大规模地盗掘秦始皇陵。

    清光绪年间,秦陵又一次被盗墓贼光顾。当地官府获悉后立即派人赶来调查,现盗洞后将洞口用实物封死不留痕迹,严加看护,防止再次被盗。但这样重大的事情,地方志却没有记载,所以可能是现代版本的“牧羊人寻羊烧之”。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在陕军阀又一次挖掘秦陵。刘镇华是河南军阀,迹于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时期。1926年率十万“镇嵩军”由豫西进入关中,将杨虎城、李虎臣二部围困于西安城长达8个月之久,城内饿死和战死的军民有好几万人,时称“二虎守长安”。刘镇华盗秦陵就生在其主政陕西期间,并且,被其盗掘的并不仅仅是一座秦陵。

    除刘镇华外,原国民革命军6军二级上将孙连仲,也曾在秦陵上“挖战壕”。知情人后来称,孙连仲是暗渡陈仓,装模作样,实际是在盗陵。

    这些历史上掘开骊山皇陵的记载,若是骊山皇陵内部环境有足够让人致死的汞含量,那么这些盗墓者的下场不会很好。

    但是这么多记载似乎都很真实,所以也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骊山皇陵的汞含量,还不足以到达让人立刻死亡的地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