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章 庙号与谥号 上-《定秦曲》


    第(2/3)页

    而除了亲政方面的情况,张嘉师认为始皇帝的那种思维方式严格来说实属不妥。

    在《史记始皇帝本纪》当中有着这样的记载:

    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後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reads;。”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後合五德之数。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张嘉师不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传承真的能够千秋万代,该到了灭亡的时候若是没有什么意外,就好比是他这个穿越到大秦帝国,改变了本已经衰亡的大秦帝国命运的蝴蝶,那么很多时候都有可能会沿着它自身原有的历史轨迹前进。

    而张嘉师在这方面的想法,那就是取消始皇帝的千秋万世的皇帝排名方式,而选择恢复谥号的制度。

    当然,张嘉师认为还需要有一种眼下同样也被废止的制度,那就是庙号。

    ……

    庙号确定的初衷,主要是因为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

    庙号据传闻是商朝所建立的,而最原始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始皇帝在横扫六国之后,除了废止了谥号之后,还延续因为谥法的完善而继续停止使用的庙号评议方式。

    并不是始皇帝废止了庙号,而是在周王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任何庙号的出现,可以说,周朝以及主体使用周礼的诸侯国,都没有评议庙号的习惯。

    在汉朝时期恢复了庙号的评议方式,从这一点来看,更多是汉朝的君臣希望能够标新立异而非所谓的承袭旧制,因为周王朝到秦王朝的这一段时间,并没有任何的庙号出现,若是承袭旧制,无论是周礼亦或是秦王朝的相应制度都没有这种例子reads;。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