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十九章 录鼓-《重生之叱咤乐坛》


    第(2/3)页

    “现在你把底鼓和军鼓同时用起来,我听听声音的平衡性。”

    “啧,老杨,不好意思,你还要把底鼓话筒再拉远一点,半公分左右吧……好,再来一次。”

    “好好,你试一下嗵鼓,一个一个过来,从大嗵开始。”

    “好了,老杨,底鼓、军鼓、嗵鼓同时来一下。”

    “我擦!居然不平衡!我a%#^*……”

    “抱歉啊老杨,还要再调整一下,麻烦你再把底鼓话筒推进去一点点,真真一点点就够了。另外,你把军鼓话筒稍微歪一下……向外歪,也是一点点就够了。”

    “好,老杨你再来,我听听效果。”

    “哎,这才对嘛。”

    “老杨,你打一下吊镲。”

    “现在是踩镲……”

    “老杨,现在你来整套鼓,不要停啊,我来做一下平衡。”

    嗵嗒咚……咚咚……咚嗒嗒咚……

    杨正明不间断的打起鼓来,叶梓在调音台上认真的做着各项参数的调整,该低切的低切,该高切的高切,切除多余的那些不需要的额外声音。不过eq(声音频率)和压缩的调整并没有就此进行,那是要等到所有乐器全部录制完毕才能同时进行的,这方面的调整需要考虑各种乐器之间的平衡。

    录鼓真的是相当困难相当耗费时间的一件事情,最困难的就是在做好整套鼓声音平衡的基础上,让鼓的本身音色完全显现出来,同时又能与各种乐器极好的协调起来。

    为了做到这些,不说别的,在录鼓之前光是一个录音话筒的安放,叶梓和杨正明就一起忙了半个小时才搞好。底鼓要放话筒、军鼓要放话筒、吊镲踩镲都要安放话筒来收音,有时候嗵鼓也要安放话筒。

    以为这些话筒就够用了吗?

    呵呵,还不够哦。

    在整套鼓的前方,还会安放一到两只话筒来收音,收集整套鼓打击时最自然的那种声音。有时在鼓手的头顶稍高的位置上,也会再安放一只收音话筒。

    这样加起来,录鼓的时候至少需要七八只话筒,用上十几只话筒也毫不稀奇。而且这些话筒的特性又都各不相同,选择上肯定也会有所不同。

    底鼓的动态最大,只能使用动圈式话筒来收音,如果用上娇.嫩的电容话筒,那就等着给电容话筒“收尸”吧,它们绝对承受不了底鼓那样的瞬间大动态大声压的冲击;军鼓上最好使用那种细长的铅笔状话筒,通过斜伸过来的支架“挤”到军鼓上方,留在鼓头的边缘位置,免得它被鼓棒击打。军鼓的动态和音量,决定了这个地方最好也是使用“皮糙肉厚”的动圈话筒;吊镲和踩镲上方的收音话筒要跟铜钹垂直放置,还要尽可能远离军鼓,以免录入太多的军鼓声音,那么心形话筒就是不错的选择;至于吊顶安放用来收集整套鼓声音的话筒,大振膜的电容话筒当然还是录音师们的选最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