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9、一川梦雨常飘伞-《一品大闲人》


    第(2/3)页

    宁泽哪里等得了三五个月?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干脆,流水线作业上!

    这下张伯傻眼了:“二郎,鞭打快牛要不得,没这么教的。小子们一身基本功不会,到时候做出伞来,岂不是败了咱们伞行的名头?”

    “呵呵,张伯多虑了,你夜不用急,只管听我的没错。打从今日起,正好六人,五个人分练一门,留一个稍微欠缺点的机动备用。只要哪个学得不好,立马换人,得了,问多了也不好解释,只管照我的话去做。”

    张伯无奈,只好按照宁泽的吩咐,一个学劈竹,一个学扎架,一个学染色上油,一个学糊顶,还有一个学榫卯。剩下一个机动的,就每天帮忙打杂,让他眼瞅着哪一个学不好,赶紧替补。

    好嘛,这下前有师父,后有替补,又是单学一门,没了滥竽充数的机会。几个学徒只好打叠精神,努力学习,只图这三百文的月钱和一天三顿饱饭,也得把本事练好了。

    看看库房里经过张伯挑选,还剩下好大一堆材料,都是可以马上组装成品的。宁泽便又加了张伯两贯钱,请他带着那个机动徒儿唐牛儿,赶紧把成品做出来。

    不过有一样工序得等他先完成,那就是雨伞的染色,染完色才能上油。

    反正是东家的主意,张伯就算腹诽也不敢违抗,只好由着这位少爷捣鼓他的去。

    宁泽看着一张张已经裁出圆边的伞盖,仔细回忆自己当初参加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似乎也认定过雨伞的制作,记得那位老先生用大大小小不一的毛笔,先蘸上专用颜料,在伞盖上画出一个个几何形的图案,再刷上一道清漆,又再上油······

    嗯,可以这么办!

    宁泽照着瓷器的做法,先弄一个底座,底座上安装木齿轮,木齿轮中间插一根竹筒,然后把伞盖固定在竹筒顶部。坐在旋转的底座旁,两脚不住蹬开,那齿轮随之转动。宁泽拿着毛笔,只消固定在一面随手挥洒,一圈下来,波浪出来了,两圈下来,水花出来了。不能再转第三圈了,必须一笔一笔地描绘,云彩、鱼儿、远处的花木······

    做了雨伞几十年的张伯,目瞪口呆看着二少爷这么迅速地一顶顶伞盖挥洒而出,这效率快就已经够稀奇了,更奇的是那些图案,可从没出现在雨伞上过,连绵不断首位相和,说不出的好看。

    “二郎,你这法子真是好!不是老汉说嘴,从来只有素面的伞盖,没成想经二郎如此一画,这雨伞竟更添了神气!”张伯笑得满脸褶子,盖都盖不住。

    “没有么?”宁泽顿时有些愣住,这么简单地法子,居然大宋还没发明出来。呵呵,真是活该老子发财了,宁泽快活地想。

    那就再加把劲,宁泽干脆向老娘告假,没日没夜一头扑进作坊里埋头苦干。不到五天,竟画了六百多幅伞盖。张伯看见东家如此拼命,也没话说,跟着拼命,更让那六个小子真正尝到了学徒的苦楚。

    六百多把雨伞,竟在十天里全部赶完。张伯抹了抹满头汗水,畅快笑道:“从老太爷开始,这么多伞十天赶完,还是头一遭哩!”

    “可以开张了!”宁二郎微笑着,看看窗外。

    人家开张,都等着风和日丽的好天气,舞个狮子敲个锣鼓什么的,只有宁家伞行,非要等下雨天,别的不要,就让老牛去对面柳记买了几挂炮仗,说是风雨交加,雷电轰鸣,才是雨伞的好日子。

    可惜,那炮仗一拿来,宁泽就有些傻眼,怎么这么短啊?一挂才两尺多长,颜色又难看。他以为会是红色的,谁知人家大宋现在不知道这个,全是黄麻纸裹出来,太丑。

    一放更郁闷,没有雷电轰鸣的气势,倒像是谁吃多了豆子,放出一连串的响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