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威逼张宾-《求生在西晋末》
第(2/3)页
听了卫朔这颇含深意的一番话,张宾心头一紧,心中突然升起一股不祥之预感。
他忍着内心不适,强颜欢笑道:“大司马过誉了,宾不过一介乡野村夫,哪里算得上大才?太真先生才是绝世大才,有他相助,大司马定能无往而不利。”
“哈哈哈,孟孙先生过谦啦,先生助石勒经略河北,计除王弥,攻灭王浚,立下赫赫功劳!先生大名早已传遍天下,我家主公闻之亦是赞叹不已,恨不能与先生早识,却便宜了胡虏石勒。”
张宾这个时候真是汗如浆下了,别看温峤说得云淡风轻,可听在他耳中就像炸雷一般轰鸣不已。温峤这话典型的是反话正说,天下谁不知道大司马一声最恨胡虏,直接或间接因他而死的胡虏已超过了数十万人。
以大司马之行事风格,恐怕已将他张宾恨到骨子里,所以才念念不忘,看来未来辽东一旦统一天下,他和张家绝不会有好下场。
“孟孙先生作为传统儒生,不知怎么看待孔圣人之华夷之辨?”
卫朔笑吟吟的一句问话,彻底将张宾逼到了死角,后世很多人都把所谓的,“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退于夷狄则夷狄之。”归于子曰,如此论调实则大谬。
首先,这话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说的。
孟子只说过:“臣闻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者也。”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这句实际出于韩愈之笔,是韩愈对《春秋》笔法所作的概括。
韩愈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但韩愈的意思是说《春秋》以“礼”作为判别夷狄与中国的标准,凡是言行符合“礼”的,夷狄亦可视为中国,反之,则中国亦可视为夷狄。
“入夷则夷,入夏则夏!”的真正出处乃是效力于蒙元的伪儒许衡为论述蒙元政权的合法性而发明的,其核心论述即“拥有华夏这片土地延用华夏制度”的“无论是否具有华夏民族血统”都承认它的合法性。
不过,眼下许衡言论尚未出现,张宾这样的传统儒生当然不会拿这个作挡箭牌。因此面对卫朔质问,张宾只能沉默以待,不然就是对坚持华夷之辨的孔圣、亚圣不敬。这样的行为在儒生眼中,不啻于欺师灭祖,张宾不屑这样。
由此可见,孔圣人创立的儒教理论其实大部分是不错的,比如劝人向善,宣扬真善美等等。只是后人一些别有用心之辈,纷纷曲解了圣人真实意图,才导致儒家发展渐渐走入死胡同,最终连同华夏一起埋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