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小兄弟们是聪明的孩子,小七儿姐刚这么一提议,他们立刻也每人给后面的人一人一颗,然后跑回来的时候顺手给刘泽华、方子湛、方子元、方子健一人一颗。 他们身负糖果开道的任务,虽然刚才折回几步但很快又回到了前方组成了队伍,动作反应很快,并未影响后面迎亲抬轿的正式队伍。 因此虽然引起一阵小喧哗,却并未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看着一张张兴奋的笑脸,方小福刚才真是替他们捏了一把汗。 如果因为她人气太好而给表哥的迎亲带来什么麻烦,那她真是难辞其咎了。 苏家在村口,刘家在村子里面一些,却也不算村尾,因此这条本就最近的道路,没多久就走到了。 不过方小福手劲儿有限,半路上就将王小菊放下来改为牵着她走。他们跟上了队伍,走慢点儿也没什么了。 看得见苏家铺子时,那边外面也站了不少人,是附近的村邻直接等在这儿看热闹的。 刘泽扬和另一个同辈后生向前跑到最前头,一人举着一根长竿,点着上边挂着的鞭炮。带着通知寓意的鞭炮声便噼哩叭啦响起来。 很快,苏家门口也走出两个少年,在门外点着了鞭炮,呼应着这边的热闹声。只是,等刘家迎亲的队伍来到苏家门外时,却见院门紧闭。 锣鼓声敲得更来劲儿了,还有人发出“噢迎亲喽来娶喽”这样的喊声。还好没有唢呐,不然这气势会更震憾。 不知道是这时代没有唢呐,还是这地方不兴这个。反正迎亲队伍里只有锣和鼓不停地敲打着,敲出热闹的节奏。 即使只有两样乐器,场面也很热闹了。何况还有迎亲队伍里发出的这样喊声助兴派发糖果的小兄弟们此刻也很兴奋,也跟着喊起来。 当然,他们确实只能负责喊话造势了,负责派开门利市的另有其人。正是刘泽扬和另一个后生。 方小福后来才知道,那个后生是族长家的曾孙,十七岁的刘泽胜,也是个童生。 这农村里读书是这样一个规律,一个村里如果读书郎多,自然显见这个村子里对读书的重视,也肯定会有一座村塾。 大家读书方便,启蒙年龄到了自然就会送过去读书了。而不会空有一座村塾却无人去读。若是如此,村塾空了,先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