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四章处置办法-《擎明》


    第(2/3)页

    但是刘知府依然来了,这表明人家早讲生死置之度外了,这种精神起码就值得钦佩。

    陈生心头泛起淡淡的感动,因为感动,所以必须要为百姓和这些可爱的官员们做点事。

    “你也不用太过分的担心,本官早就有打算,我们会全力打开官仓,将军粮用于赈灾……”陈生断然道:“官仓的粮食能撑半月,这半月里,我来想点别的办法。”

    知府垂头不语,脸上的绝望之色一直未曾消退,显然,他对陈生这一行人也不抱任何希望了。

    陈生也很无奈,他自己也对自己很失望。

    人还没出京师,他已觉得前后无路,进退两难,这趟差事果然来者不善。

    奉旨出京师时,巡视地方,赈济灾民,只是自己的职责之一。

    其实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清剿反抗朝廷的余孽,追查对朝廷不满信息的来援,做到斩草除根,维持朝廷的稳定。

    可是这一路走到今天,陈生忽然觉,现在最主要的任务不是陛下交代的那些东西,也不是自己最先的盖楼房,给大家解决居住问题。

    而是最简单的,最实际的问题,填饱百姓的肚子,而且这是所有问题和隐患的根源,百姓的肚子管住了,谁还有本事煽动大家造反?谁还有能力让谣言肆虐蔓延?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筹集粮食?

    户部和国库指望不了了,不是朝廷不管百姓死活,而是受灾太广,而国库粮草有限,分配到每个地方的粮草只能是杯水车薪,所以密云也好,其他的州县也罢,现在主要只能靠自己想办法了。

    想到这里,陈生不由重重叹气,整个密云的百姓都已沦落到啃树皮草根的地步了,如何救人神仙也变不出粮食啊。

    陈生一行暂时在知府衙门住下。

    刘知府尽了礼数,亲自将朱厚照和陈生等人安置在知府衙门后院东边的厢房里,然后便顾不得官场的规矩,告了罪后风风火火去安置城外难民了。

    这刘知府也算是个负责的官员,虽然心里对陈生没有多少信心,但是依然义无反顾的去做这件事情。

    不到最后一刻,决不罢休。

    朱厚照盘腿坐在正厅内,手托着腮,一脸愁意地叹气。

    脸上的愁云就没有一刻散开过,这治理一地就已经让人如此愁了,如果自己有一天当了皇帝,岂不是活活的累死。

    陈生眉头紧蹙,凝神不知在思索着什么。

    耿小白和包破天等人则守在屋外廊下,厢房内外一片死寂。

    不容乐观的情势令所有人心头仿佛压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抑得有点喘不过气来。

    不仅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也是关乎社稷安危的大事,若不能解决眼前的困境,等待陈生和朱厚照的,或者说等待朱樘和大明的,将是京师以北烽烟尽起。

    也就是说,朝廷着急了几十万大军,与鞑子厮杀了半年换回来的胜利,会在顷刻间覆灭。

    整个大明多处区域会再次陷入混战的情况当中。

    这可是盛世啊,如果处在大明虚弱的时期,那将是一个多么恐怖的场景,陈生都不敢相信。

    眼下只是水缸出了一两个窟窿,拿点水泥还能补上。

    如果这个水缸若是千疮百孔了,就算是自己有通天的本事,定然是徒劳而已。

    厢房内,朱厚照小脸蛋布满愁容,拧结成难看的一团,小小年纪的他,也知道如今遇到了麻烦,天大的麻烦。

    “生哥儿,咱们如何办?上哪里弄那么多粮食赈济难民呢?不是说下面没有灾民了吗?怎么这战争一结束,各地的平民百姓又出来了那么多?而且他们连户籍都没有。”朱厚照幽幽叹道。

    陈生苦笑:“这就是你不懂了,咱们大明的百姓最为聪明,鞑子来了打不过,自然会藏匿在各地,深山、丛林、地洞,哪里都有可能藏匿着他们的身影。

    等到鞑子走了,他们自然会出来。

    至于你说的他们的户籍问题,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情。我大明自太祖年间以来,破产而丢失了田产者数不胜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