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突如其来的奏折-《擎明》
第(2/3)页
世人皆知天下有忠武侯,不闻京师有圣上。
老奴曾在难民营中听闻百姓呼喊忠武侯,有万岁之语。老奴听闻此等不忠之语,顿时浑身战栗,以至于夜不能寐。
此老奴忧虑二也。
臣闻忠武侯乃是渤海巨富,家中资财何止千万,又有训兵养兵之能,兼之有能征善战之将,此非我朝之祸患乎?
当下时节,京师空虚。内虚而外强,若忠武侯稍有反意,则我大明江山社稷不保,宗庙不存。
此老奴忧虑三也。
老奴恳请陛下圣心裁断,早作防范,莫要重蹈安史之乱之祸患。”
不管是谁,在前线打仗的时候,队友暗暗的在一边捅刀子,内心都不会好受吧。
换做以前,陈生早就撂挑子不干了,但是陈生却发现,此时的自己,内心虽然很生气,但是却能保持前所未有的平静。
果然是人可以改变世界,但是世界也会改便一个人。
以前陈生在家里是个孩童的时候,想的就是该怎么玩,怎么学习知识,顶多动动脑子,想些改变家人生活的点子。
但是随着自己的爵位的晋升,自己担任职务的变化,陈生被迫去为更多人的生死考量。
外面的环境,在默默的推动着陈生做更多的事情。
换做以前,为天下人考量,在陈生看来,那是先吃萝卜淡操心。
但是现在,为天下人考量,在陈生看来,竟然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甚至到了现在,陈生心里经常会想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要知道就连自己最信任的监军,都做出如此陷害自己的事情。
可是自己还要笑着面对?
佯装什么都不知道的,将最大的功劳让给他。
以前的自己,不应该会有如此强烈的入世观念的啊,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种情况呢?
唐寅和杨延和,陈生发现,两位老师在自己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思想竟然给改造了很多。
儒家的观念,一点一点影响着自己,改变着自己,最为关键的是,自己竟然提不起一点恨意。
在前一世,儒家文化虽然已经走下神坛,但是他的文化精髓,一直影响着陈生。
这也就导致两世为人的陈生的行为与儒家的文化更加的契合。
纵然是心里有千般委屈,依然要以天下着想。
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着实让人感觉到疲惫。
陈生也不知道,这种让人感觉到委屈的状态,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或许是该早日准备退路了,省的自己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正在陈生沉思的时候时候,外面的呼喊打断了思绪。
“报。”信使冲进营帐,单膝跪倒,抱拳说道:“禀告大将军,昌平县告急,昌平知县王守仁差我送信禀告大将军,说前线十万火急,希望大将军早日发兵。”
亲卫将求救信递给陈生,陈生摊开书信,沉思片刻,想到苗逵的奏折,又想了想自己的处境,写了一封书信,差人递给信使,对他说道:“你将信带回去,告诉你们知县大人,就说我这边战事也不是很顺利,鞑子的战斗力太强,我难以攻克,请他务必再坚持些时日。”
那信使一脸为难的神色说道:“禀告将军,我就是从昌平来的,昌平的情形真的非常不乐观,在死守下去,怕是人就打光了。”
陈生一脸平静的说道:“打光了,总比将京师彻底暴漏了好吧?你回去告诉王守仁,根据朝廷的通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北直隶、两湖,超过五十万大军已经正在通过水路、陆路奔赴战场,一个巨大的口袋阵已经形成,他王守仁就是扎口袋的绳子,京师就是鱼饵,他要是顶不住了,口袋就没有用了,而且鱼饵也会被吃掉。你明白了没有。”
那信使闻言,叩头哭泣着说道:“大将军,您说的大道理我听不懂,我只知道我们昌平顶不住了,男人都打光了,现在女人都上城了,您还要打要让我们知县大人支持到什么时候啊?”
见到陈生的脸色非常难看,耿小白开口说道:“放肆,你一个信使,也敢这么跟将军说话,想死吗?”
“哎。都是军中袍泽,不要这样训斥他。”陈生一摆手,上前两步,亲自搀扶起那信使,帮他整理军装,细细打量眼前这信使生的眉清目秀,也是一俊俏的少年郎,背囊里鼓囊囊是是一本翻的快要开线的论语。
“读书人?”
陈生笑着问道。
见陈生道破了身份,那信使拱手道:“学生是弘治十二年秀才,听闻鞑子叩边,剑指京师。学生不才,也愿学那班定远,投笔从戎,护卫山河。”
陈生本来想鼓励似的拍怕他的肩膀,却见来者是个二十出头的汉子,而自己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怕坏了人家的自尊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