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5章-《定秦曲》


    第(2/3)页

    1877年,英国的克兰普顿明了回转炉,并于1885年经兰萨姆改革成更好的回转炉。

    1889年,中国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了用立窑生产的唐山“细绵土”厂。19o6年在该厂的基础上建立了启新洋灰公司,年产水泥4万吨。

    19o7年,法国比埃利用铝矿石的铁矾土代替粘土,混合石灰岩烧制成了水泥。由于这种水泥含有大量的氧化铝,所以叫做“矾土水泥”。

    2o世纪,人们在不断改进波特兰水泥性能的同时,研制成功了一批适用于特殊建筑工程的水泥,如高铝水泥,特种水泥等。全世界的水泥品种已展到1oo多种,2oo7年水泥年产量约2o亿吨。

    这也就是说水泥虽然出现的时间较晚,但是其工艺水平严格来说并不算高。

    但是在很多时候而言,这个时候已经逐渐展起来的土木原料的建筑方式,相对于水泥建筑而言,有着很大的缺陷。

    ……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

    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

    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

    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中国古代木建筑的一些缺陷:木材的寿命不象砖石那样恒久;怕火,易遭火灾。

    木材越来越少华夏先民们更喜欢: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布局向平面方向展,以单层建筑为主;对建筑的坚固程度采取相对的态度,并不要求千年不朽,还希望建筑易于改造。

    木结构建筑在节省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头建筑优越了许多。

    但是在很多方面而言,若是论时间的话,那么即使是木工建筑,都无法与水泥建筑相比。

    ……

    张嘉师想要制作出来的是钢筋混凝土,但是对于生铁的硬度不太抱有希望的他,在打算尝试进行少量的钢筋混凝土制作测试。

    若是这种以生铁为主的钢筋混凝土真的不堪大用,那么他更多地只能够制作出相对简陋的混凝土建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