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继承制度的负面历史(上)-《定秦曲》
第(3/3)页
李世民准备出的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商议说:“如果秦王到了洛阳,拥有了土地与军队,我们便再也不能控制他了。不如将他留在长安,这样他就只是一个匹夫而已,捉住他也就容易了。”
于是,他们暗中让好几个人以密封的奏章上奏高祖,声称:“秦王身边的人们得知秦王要前往洛阳,无不欢欣雀跃。看秦王的意向,恐怕他不会再回长安了。”他们还指使高祖宠信的官员以秦王去留的得失利弊来劝说高祖,高祖便改变了主意,秦王前往洛阳的事情又半途搁置了。
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日夜不停地向高祖诬陷世民,高祖信以为真,便准备惩治李世民。陈叔达进谏说:“秦王为天下立下了巨大的功劳,是不能够废黜的。况且,他性情刚烈,倘若加以折辱贬斥,恐怕经受不住内心的忧伤愤怒,一旦染上难以预料的疾病,陛下后悔还来得及吗!”
于是,高祖才没有处罚李世民。元吉暗中请求杀掉秦王李世民,高祖说:“他立下了平定天下的功劳,而他犯罪的事实并不显著,用什么作为借口呢?”
李元吉道:“秦王刚刚平定东都洛阳的时候,观望形势,不肯返回,散钱财丝帛,以便树立个人的恩德,又违背陛下的敕命,不是谋反又是什么!只应该赶紧将他杀掉,何必担心找不到借口!”高祖不答应。
从玄武门之变的最直接诱因来看,李世民算是“正当防卫”般动玄武门之变。
然而有一点是很有意思的,那就是李建成邀请李世民饮酒,会蠢到在自己的地盘上下毒而落人口实?
很明显,就算是李建成本身有这么一个能耐,能够让人在李世民时候无法处置他,但是在很多方面而言,这样的一种做法无疑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若是以李建成能够与后宫嫔妃打好关系的手段而言,他不可能犯这种愚蠢的错误。
而也许正如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时候描述的那样,在历史上同样遗留下擅自改动起居注的李世民,自然而然的修改史书记载,也不算是什么不可能的怪事。
在古代,皇帝是无权干涉“起居注”的。这属于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记载着君主每天的起居言行,其名称叫做“起居注”。这项工作由吏官来负责,他们神圣原则就是秉公执笔,不虚美,不隐恶,吏官的这一特殊权利决定了他们特殊的地位。历来帝王都不过目起居注,以保证吏官无所顾忌地执行自己的职责。那么,唐太宗为何想起来要看看起居注,是不是自己做事心虚呢?
贞观十六年,太宗突然想起要看看起居注,遭到了大臣们的劝阻,因为从未听闻帝王关注起居注的。可是太宗心存疑虑,当吏官说到善恶皆记时,更是激起了他看看起居注的**。可又碍于面子,实在想不出特别好的办法来,于是将这件事搁浅,没有看成。
时隔一年后,李世民坚持以看看起居注,可知前日之恶,可以律己为借口,依然遭到了诸贤良之臣的劝阻。但太宗这次态度非常强硬,非要看起居注不可,房玄龄不得不将“起居注”删为“实录”给他看。唐太宗就是这样开了一个恶劣的先河,破坏了长期形成的良好制度。吏官的“载笔天下,不敢不记”的神圣职责训言,顺其自然的转为“笔下有情”了,见祸不避能有几人呢。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