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九章 诸子百家十二派 37-《定秦曲》


    第(3/3)页

    国藩昔在江西、湖南,几于通国不能相容。六七年间,浩然不欲复闻世事。惟以造端过大,本以不顾生死自命,宁当更问毁誉。

    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

    我辈办事,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惟在己之规模气象,则我有可以自立者,亦曰不随众人之喜惧为喜惧耳。

    军事棘手之际,物议指摘之时,惟有数事最宜把持得定:一曰待民不可骚扰;二曰禀报不可讳饰;三曰调度不可散乱。譬如舟行,遇大风暴发,只要把舵者心明力定,则成败虽未可知,要胜于他舟之慌乱者数倍。

    若从流俗毁誉上讨消息,必致站脚不牢。

    胡林翼:不怕死三字,言之易,行之实难,非真有胆有良心者不可。仅以客气为之,一败即挫矣。

    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水尽山穷之时自有路走,只要切实去办。

    冒险二字,势不能免。小心之过,则近于葸。语不云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国家委用我辈,既欲稍稍补救于斯民,岂可再避嫌怨。须知祸福有定命,显晦有定时,去留有定数,避嫌怨者未必得,不避嫌怨未必失也。古人忧谗畏讥,非惟求一己之福也。盖身当其事,义无可辞,恐谗谤之飞腾,陷吾君以不明之故。故俏俏之忧心,致其忠爱之忱耳。至于一身祸福进退,何足动其毫末哉?

    胆量人人皆小,只须分别平日胆小、临时胆大耳。今人则平日胆大,临时胆小,可痛也已。

    讨寇之志,不可一眚而自挠。而灭寇之功,必须万全而自立。

    两军交馁,不能不有所损。固不可因一眚而挠其心,亦不可因大胜而有自骄轻敌之心。纵常打胜仗,亦只算家常便饭,并非奇事。惟心念国家艰难,生民涂炭,勉竭其愚,以求有万一之补救。成败利钝,实关天命,吾尽吾心而已。

    侥幸以图难成之功,不如坚忍而规远大之策。

    兵事无万全。求万全者,无一全。处处谨慎,处处不能谨慎。历观古今战事,如刘季、光武、唐太宗、魏武帝,均日濒于危。其济,天也。

    不当怕而怕,必有当怕而不怕者矣。

    战事之要,不战则已,战则须挟全力;不动则已,动则须操胜算。如有把握,则坚守一月、二月、三月,自有良方。今日之人,见敌即心动,不能自主,可戒也。

    古今战阵之事,其成事皆天也,其败事皆人也。兵事怕不得许多,算到五六分,便须放胆放手,本无万全之策也。

    蔡按:勇有狭义的、广义的及急遽的、持续的之别。暴虎冯河,死而无悔,临难不苟,义无反顾,此狭义的、急遽的者也。成败利钝,非所逆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广义的、持续的者也。前者孟子所谓小勇,后者所谓大勇、所谓浩然之气者也。右章所列,多指大勇而言,所谓勇而毅也。军人之居高位者,除能勇不算外,尤须于毅之一字痛下工夫。挟一往无前之志,具百折不回之气,毁誉、荣辱、死生皆可不必计较,惟求吾良知之所安。以吾之大勇,表率无数之小勇,则其为力也厚,为效也广。至于级居下僚(将校以至目兵),则应以勇为惟一天性,以各尽其所职。不独勇于战阵也,即平日一切职务,不宜稍示怯弱,以贻军人之羞。世所谓无名之英雄者,吾辈是也。

    ………………………………………………分割线…………………………………………

    在某个意义上,《曾胡治兵语录》虽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其因为中国当其时的国情,在整体的军事实力不强的前提下,并没有让其成为一本足以让世界也为之震动的兵书。

    只不过,毫无疑问的事情是,若是没有《曾胡治兵语录》作为相应的教程,对黄埔系有着很大的影响的话,那么北伐会不会走向另外一种结局,这一点没人会知道。(未完待续。)

    本书来自//.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