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治国如厨道 下-《定秦曲》
第(2/3)页
说实话,张士心对于联合西羌对抗匈奴的这个想法确实是很意动。因为有了西羌人分摊来自西部的匈奴人的压力,那么大秦帝国在日后对抗匈奴,也就更加容易集中力量,给予匈奴人重创。
但是么,这种想法是相当美好的,而实际上,无论是陈平还是屠睢等人,都不赞同张嘉师的这个想法。毕竟西羌人跟大秦结盟,也不能算是一点好处都没有,但是他们更加清楚一点,那就是这样做的好处并不多。
首先,大秦真的跟匈奴人交战,都不知道是几年后的事情了。两年后还是三年后?甚至是更长的时间?
这一点天晓得。
但是对于西羌而言,他们能够在这种情况下缔结一个盟约,不代表他们日后同样也会履行这种盟约。一旦大秦帝国跟匈奴人交战,而西羌人立刻反悔并且撕毁盟约的话,这一点对于大秦而言,一点好处都没有。
说不定,对方还会跟匈奴人结盟,来趁机进攻大秦帝国的西部边境地区。
要是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他们很难有效应对有可能出现的西羌以及匈奴人的联合攻势。
这一点想法,无论是陈平还是屠睢等人,都有很多人认同。
但是韩信却说出了另外一种意见。
那就是他们也不妨跟西羌结盟,而屠睢等人的担忧,也确实不算是不无道理。
而屠睢等人听到了韩信所说的这个想法之后,并没有立刻反驳韩信,而是静静听着韩信接下来所说的话。
韩信随后说出了一些话,对于张嘉师等人而言,也不愧是一种思路。
那就是他们跟西羌结盟,不一定要一同对抗匈奴,因为西羌很清楚一点,一旦匈奴被消灭的话,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唇亡齿寒。
那么反过来,要是到时候匈奴人在解决东胡之后,然后再对西羌发起攻势的话,那么对于大秦帝国而言,同样也是一个很有好处的事情。
但是屠睢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那就是他尽管没有看到过冒顿,但是不代表他就认为冒顿只不过是一个泛泛之辈。
他不太可能不会看出匈奴人进攻西羌,并没有什么好处。
而韩信则是微微一笑,他很是自信的说道:“冒顿确实是不会这么轻率的进攻西羌,但是不代表西羌就会对匈奴人噤若寒蝉。
韩信说出了他的看法,那就是河西走廊现在听说就是被匈奴人夺取了。要是西羌人打算安全的话,光是依靠大秦帝国的援助贸易,想要做到这一点的难度可不是一般大。
因为他听说,西羌人的牧场主要还是在河西走廊那一边,而高山区上面的牧场,对于西羌人而言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听到了韩信的话,张嘉师不禁露出一丝苦笑。
因为韩信的这种想法,并不能说错,而是这种想法有一个很大的疏漏,那就是西羌现在应该是控制着青海湖一带的地区。
……
在后世对青海湖的一些描述当中,张士心不太可能完全清楚,那就是青海湖周围的畜牧业发展确实是有着天然的根基: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这也就是青海湖成为一个历代想要大力发展马政的朝代,都希望能够得到的区域。
而西羌在现在这个时候,不出意外的话已经是控制着这个地区。
也许现在的青海湖已经变成了咸水湖,但是不代表青海湖周围已经无法进行大范围的畜牧。
而张嘉师想到了一个情况,那就是日后他要不要因为这个地方而发起对西羌的攻势呢?
说实话,对于进攻西羌这个事情,张嘉师很无奈一点,那就是占据河西走廊之前,只能够通过狄道西向发起对西羌地区的攻势,而这个地区有一个很要命的情况不得不适应,那就是高原反应。
而这一种反应,在某个意义上也确实是青藏高原的特色所在。
毕竟,青藏高原的周围有许多山脉,它们大多数呈从西北向东南的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他们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许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别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时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高度悬殊。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泽。
尽管张嘉师眼下已经开始逐渐发展山地步兵,但是对于有着世界屋脊之称呼的青藏高原而言,这种山地步兵的适应性,恐怕还无法有效应对这种相对比较极端的气候。
(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以及体质等有关。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50%~75%的人出现高原反应,但经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