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识-《贴身御医》
第(2/3)页
1.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2.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3.经脉?经,有路径之意。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
4.络脉?络,有网络之怠。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
5.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6.孙给?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7.正经?即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故称正经。??
8.十二经别?简称“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深部联系的作用。??
9.十二经筋?简称“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10.十二皮部?简称“皮部”。足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市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
11.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合称。因为它们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大多同脏腑没有直接络属关系,彼此之间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与十二经脉不同,故称“奇经”。??
12.阴脉之海?是任脉的别称。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多次与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总任阴脉之间的相互联系,调节阴经的气血,故称。??
13.阳脉之海?是督脉的别称。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是阳脉之督纲,对全身阳经起到调节作用,故称。
14.十二经脉之海?是冲脉的别称。冲脉上行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通受十二经之气血,是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
15.血海?1指冲脉,冲脉起于胞中,有调节十二经气血、促进生殖的功能,与妇女的月经有着密切的关系;2指肝,因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与女子月经有关,故称。??
16.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能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与妊娠有关,故称。??
17.别络?即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是从经脉别出的分支,主要加强相为表里的两经间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18.**?1每一对相为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为“**”。2指上下四方。??
19.经气?指构成经脉和维持经脉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因其运行经脉之中,故又称脉气。??
20.十五别络?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包括十二经脉、任脉、督脉各分出的一支别络以及脾之大络,共十五,故称。(若再加上胃之大络,为“十六别络”)??
21.感应传导?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针刺中的“得气”和“行气”现象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表现。??
22.舌本?即舌根。足太阳脾经连舌本,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23.颃颡?为咽上上腭与鼻相通的部位(鼻咽部)。此处有足厥阴肝经通过。
五、体?质??
1.医学体质学?研究体质与健康、疾病关系的学科,即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关系的学科。??
2.体质?即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3.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为衡量人体的体格和身体大小的重要指标。??
4.偏阳质?是指具有偏热、亢奋、多动等特性的体质。??
5.偏阴质?是指具有偏阳不足、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
6.形神合一?指形与神是人体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又称形与神俱。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
7.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
8.先天因素?指小儿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
9.后天因素?是人出生以后赖以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可分为机体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六、病因??
1.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又称致病因素。??
2.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3.辨征求因?即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椎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证求因”。??
4.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5.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6.少火?指正常的、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
7.壮火?指阳热过亢的,能耗损人体正气的病理之火。
8.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9.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10.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其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11.瘀血?又称为蓄血、恶血、败血、衃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12.三因学说?即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
13.五志化火?指怒、喜、思、忧、恐等精神情志失调所变生的火证。??
14.五气化火?指感受风、寒、暑、湿、燥之外邪,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形成火热证候。??
15.虚邪?1致病邪气的通称。因邪气乘虚而侵入,故名。2五邪之一(五邪:虚邪、贼邪、实邪、微邪、正邪)。??
16.贼风?泛指四时不正之气。因其乘虚而入,具有贼害性质,使人致病,故称。??
17.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8.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19.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20.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侵入。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21.风性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22.温燥?指初秋夏热之余气与燥相合侵犯人体,所发病证称为温燥。??23.凉燥?指深秋近冬,燥与寒相合侵犯人体,所发病证称为凉燥。??
24.结石?是指停滞于脏腑管腔的坚硬如石的物质,是一种砂石样的病理产物。??25.胎传?指票赋与疾病由亲代经母体而传及子代的过程。??26.胎弱?又称胎怯、胎瘦,为小儿禀赋不足,气血虚弱的泛称。??
27.胎毒?指婴儿在胎妊期间受自母体毒火,因而出生后发生疮疹和遗毒等病的病因。??28.瞀瘛?指两目昏蒙不明,四肢抽搐的临床症状。??29.药复?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运用失当而致复发者。??30.食复?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复发者。??
31.劳复?疾病初愈。因形神过劳或早犯房事而致复发者。??32.合病?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33.并病?一经病让术罢义出现另一经证候。??
34.伏而后发?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不即时发病而潜伏于体内,经过一定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35.正气?即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维护健康能力的总称。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外界环境能力、抗邪及康复能力。??
36.邪气?指多种致病因素。??
37.继发?系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续发生新的病症。??
38.后遗症?是指主病在好转或痊愈过程中未能恢复的机体损害。是与主病有着因果联系的疾病。??39.徐发?即徐缓发病。它与致病因素的种类、性质及其致病作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40.发病?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病与复发等),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41.感邪即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又称“卒发”或“顿发”。常见于新感伤寒或温病、疫病致病,情志
七、病?机??
1.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又称病理。??
2.病机学说?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
3.健康?即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阴阳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即形体血肉、精神情志和环境适应的完美协调。??
4.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的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5.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6.实?指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7.虚实错杂?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病邪与正气相互斗争,其邪盛与正衰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8.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于内的病理状态。??
9.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的病理状态。??
10.虚实真假?指在疾病的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致的时候,则可出现某些假象的病理反映。??
11.直中?指寒邪侵犯阳虚寒盛体质,发病不经外感表卫阶段,直接损伤三阴经及所属内脏的病理过程。??
12.越经传?即不按六经次序而传变,如由太阳而传至太阴。??
13.阴阳失调?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协调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病理状态。??
14.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15.格阳?又称阴盛格阳,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16.格阴?又称阳盛格阴,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逼迫阴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的一种病理状态。
17.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突然大量亡失,使属于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18.亡阴?是指机体的阴气突然大量亡失,使属于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19.气虚?是指元气不足,致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变化。??
20.气滞?指气机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21.气逆?主要指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的病理状态。
22.气陷?是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大过的病理状态。??
23.气闭?指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的病理状态。??
24.气脱?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功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25.气机失调?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陷、气逆、气闭和气脱等病理变化。??
26.气机不畅?指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的病理状态。??
27.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28.血瘀?指血行迟缓或运行不畅的一种病理状态。??
29.血热?是指血内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脉道扩张,或使血液妄行而出血的一种病理变化。??
30.气滞血瘀?是气机郁滞,血液运行不畅而气滞与血瘀并存的一种病理状态。??
31.气虚血瘀?是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行瘀滞,气虚与血瘀并存的病理状态。??
32.气不摄血?指气虚而固.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使血逸于脉外而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33.气随血脱?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着血液的流失而脱散,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变化。??
34.津.液不足?是指津.液数量的减少,而导致内在脏腑,外在孔窍、皮毛失其滋养润儒作用,因之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变化。??
35.内生五邪?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因其由内而生,故称之为内生五邪。??
36.内风?即风气内动,是指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生风的一种病理变化。??
37.内寒?即寒从中生。是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弱,虚寒内生,或阴邪弥漫的病理变化。??
38.内湿?是由于脾不运化,肾不主水,输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饮停聚的病理变化。??
39.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因而出现以干燥枯涩失润为特征的病理变化。??
40.内火?是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滞,或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致功能亢奋的病理变化。??
41.肾不纳气?是指肾气虚不能摄纳肺气而致呼吸表浅、动则气喘的病理变化。??
42.相火妄动?是指阴虚火旺出现火迫精泄的病理变化。??
43.水气凌心?由于心阳不振,不能下温于肾;或肾阳虚弱,以致寒水不化,上凌于心,阻遏心阳,出现心悸、气喘等证的病理变化。??
44.肝火上炎?又称肝火、肝经实火,是肝脏阳热亢盛,气火上冲的一种病理变化。??
45.肝气郁结?又称肝郁,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肝之疏泄功能受到抑制,气机不得条畅的病理变化。??
46.肺失清肃?又称肺失肃降,是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的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47.心火上炎?火性炎上,心火循经向上,而出现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等症状的病理变化。?
48.从化?又称类化,指病邪侵入机体,能随人之体质差异、邪气侵犯部位以及时间变化和治疗不当等各种条件变化而发生性质改变,形成与原来病邪性质相反而与机体的素质一致的病理变化。
八、养生??
1.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义。??
2.治则?指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
3.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
4.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心身、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问。??
5.天年?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亦即天赋之年寿。??
6.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以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7.治病求本?即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8.正治?指逆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适用于疾病现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9.反治?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则,所采用的方药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又称“从治”。适用于疾病现象与本质不相—致的病证。
10.寒者热之?指寒性病变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即以热治寒。??
11.热者寒之?指热证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12.虑者补之?指虚证现虚象,用补益功用的方药补其虚。??
13.实者泻之?指实证现实象,采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来治疗。??
14.寒因寒用?指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又称以寒治寒。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15.热因热用?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又称以热治热。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16.通因通用?指用行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简称以通治通。??
17.塞因塞用?指用补益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简称为以补开塞。??
18.扶正?是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19.祛邪?是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20.调整阴阳?系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或补其不足,恢复和重建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21.因时制宜?指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22.因地制宜?指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23.因人制宜?指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24.用温远温?前者之“温”,即药物之温;后者之“温”,指气候之温;“远”即避之意。即用温热之性的药物时,当避其气候之温。此为对“因时制宜”治疗法则的具体运用。??
25.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法则
八、内经
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
正之官,决断出焉。??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
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
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
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
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
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
相并者也。??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
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
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绝汗乃出,
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忘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
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
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写,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真的吗?”眼镜女孩的眼神一下子亮了起来。
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
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写,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脉之大法。??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
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写,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
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针灸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针灸治疗的适应范围很广,举凡内、外、伤、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的许多疾患,大部分都能应用针灸来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公开宣布针灸对一些疾病确实有帮助。以下列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43种针灸有效的病症,包括:
(1980年)
一、呼吸系统疾病
1.过敏性鼻炎2.鼻窦炎3.鼻炎4.感冒5.扁桃腺炎6.急、慢性喉炎7.气管炎8.支气管哮喘
二、眼科疾病
8.急性结膜炎9.中心性视网膜炎10.近视眼11.白内障
三、口腔科疾病
12.牙痛13.拔牙后疼痛14.牙龈炎
四、胃肠系统疾病
15.食道、贲门失驰缓症16.呃逆17.胃下垂18.急、慢性胃炎19.胃酸增多症20.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21.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炎22.急、慢性结肠炎23.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24.便秘25.腹泻26.肠麻痹
五、神经、肌肉、骨骼疾病
27.头痛28.偏头痛29.三叉神经痛30.面神经麻痹31.中风后的轻度瘫痪32.周围性神经疾患33.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34.美尼尔氏综合征35.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36.遗尿37.肋间神经痛38.颈臂综合征39.肩凝症40.网球肘41.坐骨神经痛42.腰痛43.关节炎44.小儿脑瘫
在20世纪70年代,以中国向全世界公布针刺麻醉的研究成果为契机,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渴望了解针灸学和应用针灸治病的热潮,这是一次世界性的针灸热潮。因为对针灸的学习,西方医学界渐渐消除了对针灸的误解,一部分外国人还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应用、研究与推广针灸的主要力量。在针灸国际化的进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如在一些国家设立针灸研究培训合作中心﹑支持并创建世界针灸学联合会﹑制定《经络穴位名称国际标准》《针灸临床研究规范》等。如今,在世界各国,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针灸医疗,从事针灸的人数约20~30万人。
20世纪下半叶,针灸临床的侧重点在于观察与总结针灸的适应症。而90年代,针灸的临床应用范围已扩大到四个方面,即——经络诊断,针刺麻醉,针灸保健,针灸治疗。针灸如今可以治疗的病症达800多种,其中30%~40%治疗效果显著。包括一些常见疾病,功能性疾病,慢性病,某些疑难病症与急性病用以针灸辅助更见疗效。
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症,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他国开花结果,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如今为止,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采用针灸方法保健强身。在《黄帝内经》中称掌握针灸保健技术的医生为“上工”,《灵枢·逆顺》中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到了唐代,针灸保健已占有相当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论述了许多针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执中著的《针灸资生经》里,记载了用针灸预防多种疾病,如刺泻风门背不发痈疽等。明代医家亦倡导针灸保健,高武在《针灸聚英》里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逆,即防病之义。清代潘伟如在《卫生要求》一书中还阐发了针刺的保健作用,他说:“人之脏腑经络血气肌肉,日有不慎,外邪干之则病。古之人以针灸为本……所以利关节和气血,使速去邪,邪去而正自复,正复而病自愈。”
所谓针刺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此种养生方法,就是针刺保健。针刺保健与针刺治病的方法虽基本相同,但着眼点不同,针刺治病着眼于纠正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而针刺保健则着眼于强壮身体,增进机体代谢能力,旨在养生延寿。也正因为二者的着眼点不同,反映在选穴、用针上亦有一定差异。若用于保健,针刺手法刺激强度宜适中,选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
保健灸法是中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仅可用于强身保健,也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所谓保健灸法,就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的目的。《医学入门》里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可以起到针、药有时不能起到的作用。至于灸法的保健作用,早在《扁鹊心书》中就有明确的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第(2/3)页